三、天下一家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3 参见许丽莉《〈后村先生大全集〉所见仕潮官吏考--兼论南宋潮州文化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方氏无论出身还是姻亲,皆为莆田一方旺族、官宦之家。
31 [宋]方实孙《淙山读周易记》,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90页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系统思维方式方面也是内在契合的。这种宇宙观强调与时偕行,后来被广泛用于农耕、教化、中医、治理和生活习俗之中,发展为不违农时、顺时而为、适时而行的观念。关于宇宙的理解,不同民族既有相似之处,也体现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中,自然对人具有本原的意义,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中华文明宇宙观的主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 进入专题: 中华文明 宇宙观 两个结合 。这里的实孙即方实孙,该条为查考其生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线索。
宗谱中秉机作秉玑,亦无方几或公孙之名,可见非本支修谱,宗脉失联导致信息有误。18 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莆田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094页。四库馆臣言:此书旧本但题曰《读周易》。(《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所谓场屋之作,大抵为科举应制之文。
然而,刘克庄所记与宗谱有所出入。 【摘要】方实孙是南宋晚期易学家。
经查,庆元五年科举见载于多种史料。(参见《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由此可知方氏科举之路较为曲折。方实孙习场屋之学,在文学、经学、史学等领域皆有著述,盖与其家世学风有密切关系。《宋会要辑稿·选举》之一八《亲试》载:特奏名谢藻已下七百八十九人,赐同进士出身、同学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学、诸州助教。
内容上,方氏对经传的解释与其图书易学讨论应完成于不同阶段,所据之一,其两篇序文基本没有涉及图书易学。15那么,此时方实孙多大年纪?根据《武义刘丞》提供的时间线索和刘克庄年谱所载,该文应作于淳祐十年庚戌(1250),刘克庄时年六十四岁,而去世的刘景实冥寿六十八岁。这本来或许能够成为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因为方实孙曾屡次应考,仍未获取功名。(《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2777页)方氏经史之著惜均散佚,惟有易著似存,即收入四库全书的《淙山读周易记》。
太白清平调,相如谏猎书。方阜高乃南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刘克庄有诗《送方阜高赴衡州法掾》。
他说:春秋时,南蒯筮坤之六五,以为大吉。其二,刘氏所言定子是否为家谱所载正子?古书之中,时有因字形、读音或刊刻等将正作定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作为确证。
12不过,余嘉锡亦未具体求证,仍需留意考察。方其义字同甫,与刘克庄之父同年,官英德府贡阳县尉,后改梧、琼二州户录,秩止从事郎,笃好关、洛之书,诗宗陶、谢,文师苏氏,亦好藏书。其生平行止历来未有详考者,且误传误信,多有谬误。此外在理学上也有较大影响,仅《闽中理学渊源考》就著录莆阳方氏家世学派二十余人。23还有人指出该书当名《浮山读易记》,并著录《浮山读易记》二十一卷、图一卷24。方实孙祖父为方几,曾祖为方秉机,负才高志,在地方颇有名誉。
(《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590-2591页)此外,方氏还有咏诗史一编,刘克庄《方实孙咏史诗》跋有中肯之评,其云:方君实孙示余咏史诗一编,连日春阴,小窗尤暗。方实孙之父为方正子(方定子)。
(《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590页)他认为乐府诗的妙处即在于半山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语,然而但见寻常而容易者,其奇崛而艰辛者未见,于是以昔之名家张籍、王建、李贺等对方实孙提出寄望,云:君他日益老苍,益刻苦,语出惊人,如半山云,则此编以别集可也。淳熙十年冬,朱熹南下莆田时,曾与之交往,唱酬讲论。
至于他有没有中过进士,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樊素口中都道得,春莺啭处细听来。
不过,寻此脉络,其家世亲族已隐然可见。刘氏《方实孙经史说》跋载:别数年,闻君以其所著《易说》献于朝,始知君之邃于《易》也。4 参见方炳荣、方玉瑞主编《莆仙方氏宗谱》,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方氏委员会,2005年,第14-15页。(《后村先生大全集》,第3926-3927页)刘光叔字景实,两得国子监奏荐,黜于省试,绍定二年特奏名登进士第,注兴宁县主簿,改大庾县主簿,再转为武义县丞,后宦情已阑,不俟书印而归。
刘克庄曾为方景绚作墓志铭,言:景绚名武子,世居莆之龙井……君祖秉机字枢甫,父几字公孙,皆有月旦之誉,负宵汉之志,而老死不遇,再世四丧,皆菆西郊……君平生惟一弟定子,虽后族父,然与君相依为命。方氏解说经传受《正义》《程传》影响较大,以义理阐释为主,同时亦论图书,二者应完成于不同阶段。
方实孙于宗谱无载,亦可能因古代家谱不甚记录过继关系之故。6由此可知定子正子为同一人。
刘克庄有《琼州户录方君墓志铭》,对方其义述之甚详。又云:君生季世之后,而欲集先贤之长,志大而才高,岂非吾党之畏友乎。
4方秉白字直甫,号草堂……隐居教授……孝宗朝淳熙年间以孝廉荐,不起。今世所行凡二本,一本不分卷,不知孰合之。方景绚安葬在潮州,方汝玉亦为潮人,糊口四方,卖文为生,他来到莆田请刘克庄为方景绚诗集作跋,由方实孙陪同,若求跋与墓志铭同时,也可以作为方氏活动时间之一例,而其撰作易著时的年龄也大抵可知。本年刘克庄守制里居,遭遇刘景实之丧并作墓志铭,亦当见到方实孙,并为其作《跋方实孙长短句》16。
综合刘克庄之文与宗谱所录,方正子应过继于方阜周。方阜周早年无子,故过继方正子以续香火。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诗文一般按照编年、分类整理,从前后文编纂的时间来看,《方实孙经史说》一文作于1254年至1258年之间,与刘氏所言别数年相对应,因而方氏进献《易说》、入史局时间在1252年刘氏为方氏参加科举写《送方实孙》和《方实孙经史说》跋之间。就当时社会情况而论,方氏以布衣参与官方历史修纂活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能够侧面反映方实孙不俗的学问修养。
刘克庄通过此事,知晓方氏亦通于史。他还根据《系辞》重点阐释了《易》之道、德、礼、神等概念和思想,提出《易》以道为核心,以德为发用,以礼为秩序,而神为易道之最高表现。